1. 首页 > 快讯 >正文

把人人网做倒闭的陈一舟,转身投出了美国第一家加密银行

先成为银行,然后再用银行的身份,去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撰文:Sleepy.txt

11 月,美国金融科技巨头 SoFi 宣布向所有零售客户全面开放加密货币交易。这距离它拿到美国全国性银行牌照不过三年时间,如今,它成了美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加密银行」,甚至还在准备 2026 年推出美元稳定币。

消息公布当天,SoFi 的股价直接冲上历史新高,市值来到 389 亿美元,年初至今的涨幅已达到 116%。

校内网(后改名为人人网)CEO 陈一舟,就是 SoFi 最早的投资者之一。2011 年,他在斯坦福经人介绍认识了 SoFi 的创始人,聊了不到五分钟,就拍板投了 400 万美元。

后来,他在一次演讲中回忆这笔投资时说:「我当时也不知道有 P2P 借贷这个事,当时我觉得,这个东西很好。」

一个最传统的金融牌照,和一个最敏感的加密业务,被 SoFi 拼成了同一个故事。在它之前,华尔街的传统银行不敢碰加密货币,而 Coinbase 这样的加密巨头又拿不到银行牌照。SoFi 成了那个唯一踩在交叉点上的异类。

但如果把时间线往回拨,你会发现它的起点并不酷,不是科技公司,也不是加密公司,而是和中国那一代 P2P 平台一样,起步于最传统的「撮合借贷」。只是十几年过去,它们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大洋彼岸,中国的 P2P 已成往事,从巅峰时期的五千多家到无一幸存,一个时代的泡沫最终破裂,留下数千亿的坏账和无数破碎的家庭。

同样是 P2P,为什么一个走向了死亡,另一个却走向了重生,甚至进化成了「加密银行」这个新物种?

P2P 的两种基因

因为它们的底层基因截然不同。

中国 P2P 的模式,本质是「流量 高利贷」的生意,线下扫街、线上获客,利率高、周期短,平台不看长期信用,也不需要经营客户关系。

SoFi 则完全是另一个物种。2011 年,当中国的 P2P 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SoFi 也在斯坦福商学院的一间教室里诞生。四个 MBA 学生拉着校友凑了 200 万美元,做的第一笔业务,是借给 40 个同学每人 5 万美元的学费。

SoFi 一开始讲的故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就是在校园里解决真实的借贷需求,他们服务的第一个客户就是自己的同学。这也让 SoFi 从起点上就绕开了最难的关,风控。

它瞄准的是全美国信用最优质的一群人,名校学生。这些人未来收入可期,违约率也极低。更重要的是,SoFi 的全称是「Social Finance(社交金融)」,它最早的借贷关系来自校友网络。借同门的钱,本质是一种熟人信用,校友身份就是最天然的担保书。

与中国 P2P 动辄二十几个点的年化利率不同,SoFi 从第一天起就把利率压得比政府和私营机构还低。它不要高息差,它要的是把最好的年轻人吸引到自己体系里,做一场可以陪伴十年、二十年的长线生意。学费贷款只是起点,后面是房贷、投资、保险,是完整的金融生命周期。

中国 P2P 的本质是交易,一锤子买卖;SoFi 的本质是服务,细水长流。

也正是在那个阶段,一批愿意押注「非典型金融」的投资人开始出现。

做校内网的陈一舟,投了这家「校内贷」。

这一脚踩得准,帮他绕开了中国 P2P 后来走向的高利率和资金池泥潭,反而押中了一家带着精英俱乐部气质的金融服务公司。

这笔投资还启发到了中国的另一位投资人。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看到陈一舟投资 SoFi 后,深受启发,决定投资中国本土的趣分期,周亚辉后来称陈一舟是自己的「恩师」。但趣分期走上的是另一条路,以高利率切入校园贷市场,最终陷入巨大的争议和监管风暴。

就在陈一舟投资 SoFi 的三年后,2014 年第四季度,人人网推出了自己的校园贷产品「人人分期」。这一次陈一舟不再是那个「不懂 P2P」的投资人,而是一个精明的操盘手。人人分期向学生提供分期贷款,收取分期还款手续费和利息,同时推出「人人理财」作为 P2P 理财平台。

从那之后,中国的 P2P 行业一脚把油门踩到底。校园贷只是入口,很快就延伸到现金贷、消费贷、资产打包理财产品,高利率、资金池、刚兑承诺成了主流玩法。人人分期在 2016 年 5 月选择退出学生消费贷,转向二手车经销商分期贷款,某种程度上,是在行业真正失控之前悄悄离场。

2018 年,是这个行业的生死分水岭。

中国 P2P 在监管缺位和畸高利率中一路狂飙,到这一年集体爆雷,平台关停、资产蒸发,很快走向全面清退。到 2020 年 11 月,中国 P2P 平台完成清退,行业主体被全部清盘。

行业被清盘的同时,最早押中 SoFi 的那个人,也在给这笔投资画句号。陈一舟通过一系列内部交易,将人人网持有的 SoFi 股权剥离到自己控制的公司,再低价转手给包括软银在内的买方。中小股东震怒,纽约法院介入,诉讼持续数年。

在很多人眼里,这意味着 SoFi 不过是一枚可以被顺手处理掉的筹码,一个 P2P 时代的尾声注脚。但同一时间,SoFi 管理层在解的是另一道难题,它要从「被监管的对象」,变成「监管体系的一部分」。

那时所有人都认为 FinTech 的宿命是颠覆银行,而作为 FinTech 公司的 SoFi,却反其道而行,它选择去成为一家银行。

生死抉择,从 P2P 到银行

2020 年 7 月,当整个 FinTech 圈子都在谈论去中心化、加密货币和颠覆银行时,SoFi 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它向美国货币监理署(OCC)正式提交申请,争取一张全国性的银行牌照。

这在当时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标签的明星公司,转身去拥抱一个最传统、最受监管、也最不酷的身份。

可商业史上总有这样的瞬间,当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狂奔时,那个掉头往回的人,要么看走了眼,要么看得更远。

SoFi 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从第一笔贷款开始,这家公司就更像一家银行,而不是撮合平台。它看重的是长期关系、风险控制和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而不是一次性的利差收入。

更关键的是,银行牌照对一家金融公司的意义,远不止「合规」两个字。表面上,它意味着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更多类型的贷款,并享受联邦存款保险(FDIC)的保护;而牌照真正的威力,在于它能把整个资金成本打下来。

资金成本是 FinTech 公司永远的痛。

在获得银行牌照之前,SoFi 必须依靠外部融资和发债,成本高昂且不稳定。而拥有牌照之后,它就可以像所有传统银行一样,吸收大规模的储蓄存款。这些钱的成本通常只有 1%~3%,而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则往往在 5%~8% 甚至更高。

在金融的规模效应下,这个看似微小的成本差异会被无限放大,直接决定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扩张速度。

SoFi 的决定本质上是一次战略交换,它们选择用拥抱监管的姿态,换一口真正属于银行业的活水,一个成本无限降低的资金池。

金融的本质就是钱的游戏,谁能用更低的成本拿到更多的钱,谁就拥有了最终的定价权。

经过一年半的漫长等待和审查,2022 年 1 月 18 日,OCC 和美联储终于点头。SoFi 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家拿到完整银行牌照的大型金融科技公司。

SoFi 之所以能拿到这张珍贵的牌照,正是因为它用十年的时间,向监管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野蛮人」。它的业务模式稳健,风控记录良好,在监管的视角里,它是一个「可信任的创新者」。而它的竞争对手,无论是业务激进的 Crypto 公司,还是行动迟缓的传统银行,都走不出 SoFi 这条路径。

但这场胜利并非没有代价。

同年 9 月的一份监管文件写得很清楚,拿到牌照之后,未经另行批准,SoFi 不得开展任何加密货币相关服务。换句话说,SoFi 必须放弃当时正值风口的加密业务。在监管眼里,真正的银行必须以稳健为第一原则,不能既要牌照又要风口。

SoFi 遵命停摆的那一刻,实际上是向监管传达了一个信号,它愿意按银行的标准来约束自己。

要知道,在此之前,SoFi 已经在 2020 年初推出了加密交易,用户可以在其平台上买卖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这项业务虽然规模不大,但代表了 SoFi 对新兴金融领域的试水。

而 2021 年又恰逢加密货币的盛世,比特币从 2.9 万美元冲上当年新高 6.9 万美元。那一年,Coinbase、Robinhood 等竞争对手都靠加密交易赚得盆满钵满。而 SoFi 却在黎明前主动缴枪。

就在 SoFi 为了银行牌照而壮士断腕的关键时期,陈一舟在做什么?

2021 年 10 月,因为涉嫌「掏空资产」的指控,纽约法院查封了他私人公司 OPI 名下 5.6 亿美元的资产。在巨大压力下,他最终选择与中小股东和解,付出至少 3 亿美元赔偿。

一边是一家公司在押注未来,用最稳妥也最不性感的方式换取长期空间;另一边是最早押注它的人在清算旧账、被迫抽身。

加密银行的诞生

SoFi 选择的是一条不讨巧、更难却也更稳的路,先成为监管认可的银行,再去做想做的创新。这种战略耐心是它与大多数 FinTech 公司最大的分野。

那么,它真正想去的方向,又在哪里?

获得银行牌照后,SoFi 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存款规模的爆炸式增长。

凭借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储蓄利率,SoFi 吸引了大量用户。这些源源不断、成本极低的存款,为它的贷款业务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财报数据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变化,从 2022 年第一季度的 12 亿美元存款,到 2024 年底飙升至 216 亿美元,两年时间增长了 18 倍。从一家大规模理财平台,长成了一家中型全国性银行。到了 2025 年第三季度,公司的净收入达到 9.62 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 38%。

最低的成本,就是最高的壁垒。当其他 FinTech 公司还在为昂贵的融资成本发愁时,SoFi 已经拥有了和传统银行同级别的「印钞机」。它用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平台到银行的跃迁,彻底甩开了所有竞争对手。

真正改变行业格局的,是牌照带来的权限。没有牌照,加密业务只是 FinTech 的增量业务;有了牌照,同样的业务就被纳入了银行体系,成了合规框架里的正式服务。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权。

2025 年 11 月 11 日,SoFi 向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在暂停近三年后,公司宣布将重新向其零售客户开放加密货币交易服务。

这意味着,SoFi 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既拥有全国性银行牌照,又能提供主流加密货币交易的金融机构。

SoFi 其实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金融物种。它既有传统银行的稳定性和低成本资金,又保留了 FinTech 的灵活性和加密业务带来的想象力。对用户来说,它更像一间「一站式金融超市」,储蓄、贷款、买股票、投资加密货币,全都能在一个 App 里完成。

它的创新不在于发明了什么新事物,而是在于把银行与加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体系,拼成了一个自洽的整体。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毫不吝啬他们的赞美之词,认为 SoFi 现在展现出的,就是 FinTech 最接近终极形态的组合。

从这个角度回看,2022 年那次主动放弃加密业务,其实是一场深谋远虑的以退为进。那时它放下的是短期的增长,换来的却是整个行业最稀缺的底牌。而当 2025 年它重新回到牌桌时,已经没有人是它的对手。

反共识

华尔街的传统银行股价普遍低迷,市盈率常年在 10~15 倍之间徘徊。而 SoFi 的市盈率却高达 56.69 倍,市场给它的不是银行估值,而是科技公司的定价。

这就是 SoFi 最大的成就,它既是银行,又不按银行的方式活。

过去十五年,整个 FinTech 行业的宏大叙事是用科技颠覆传统银行。Coinbase 讲的是让人人都能交易加密货币;Robinhood 讲的是零佣金的交易革命;Stripe 讲的是把支付做到极致流畅。

但 SoFi 讲的故事完全不同,它说,我们要先成为银行,然后再用银行的身份,去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2022 年的「妥协」「投降」,在三年后回头看,恰恰是最激进的创新。

如今,SoFi 的故事讲到了高潮,但远未到终章。当 SoFi 已经是唯一的「加密银行」后,它的下一个战场在哪里?是继续扩大贷款规模,还是深耕加密业务,抑或是利用这种独特的身份,打开一些我们现在还无法预设的可能?

这家公司从 P2P 起家,在监管的夹缝中一路往前挤,如今站在了一个全行业都没想象过的位置。

在最开始,没有人会把 SoFi 和「加密银行」四个字联系在一起;在 2025 年,也没有人能预测它的下一个十五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