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正文

千问 app,阿里要怎么做中国的 “ChatGPT”?

今年阿里第三次集中力量办大事。

撰文:管艺雯

在科技公司大建 AI 的叙事里,阿里之前更像美国的亚马逊、微软 —— 没有微信、抖音那样的全民流量入口,AI 投入选择偏向企业客户,不断买卡建算力中心,以云计算业务抓住千行百业对 AI 的渴望。

过去几年,阿里在 AI 方面的主要进展也不在应用层 —— 入股多家中国头部大模型创业公司、自研的 Qwen 系列大模型在诸多测试赢过其他开源模型、阿里云加速增长。但 AI 助理 “千问 app” 在 11 月 17 日正式宣布公测说明阿里想要更大的剧本。

新的千问应用明确对标 ChatGPT 最新的 5.1 版本。它由此前的通义 app 和夸克 AI 对话助手升级而来,接入阿里通义实验室最新的 Qwen 3 - Max 模型。

这是继 AI 基建、淘宝闪购后,阿里今年宣布的又一个集团战略项目,负责人是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9 月起,上百名阿里工程师聚集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 C4 楼封闭开发 —— 和高德扫街榜上线前类似。

ChatGPT、千问、豆包登陆后的初始界面。

据我们了解,此次推出的是初级版本,很快会有大更新。除了会聊天,千问项目团队还在联合包括淘宝、高德、闪购、支付宝等产品的团队联合开发,希望更深嵌入相关产品,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一位阿里人士说,“阿里有很好的模型基础,在 C 端肯定要有一个很强的入口,且要做一个 AI 原生应用,阿里会把 AI 超级入口的重点集中在千问上。”

中国互联网巨头可能都没有亚马逊、微软那样奢侈的选择权——退后一点,让 ChatGPT、Gemini、Claude 接入自己的产品库。豆包背后的字节跳动有办公软件也有自己的电商平台。在这里,每个巨头都必须保证自己有流量入口。拼多多内置短视频、阿里进入外卖大战都是入口之争。而聊天助手是目前最直接可见的 AI 入口。

我们访谈了千问项目的产品经理和其他一些参与的阿里人士,回答为什么阿里现在推出千问 app,之后的策略是什么。

以下是阿里相关人士回答,经删减和调整,未改变对方原意。

晚点:距离 DeepSeek 时刻已经过去快一年,为什么现在做千问 app?

千问团队:阿里肯定要有一个非常强的 to C 的入口。这是每家大公司都在思考讨论的问题,只是可能路径不太一样,和每家公司的业务构成和业务形态、能力累积等都有关联。阿里的路径肯定是从云、基础模型开始做,模型能力是最重要的,然后再回到 C 端。

当下的时机刚刚好,有两个原因促使我们要重点去做千问这款原生的 AI 产品:

模型的成熟度,Qwen3 - Max 整体性能、效果都已经达到全球领先。

2. 整个 Agent 生态的成熟度,不管是整个三方生态还是集团内部的生态,都到了一个更能被模型普遍调用、能解决更多问题的状态,我们也花了大量时间处理内部业务的数据互通,还有整个的授权能力。

补充:一些事实和行业情况

今年阿里每隔几个月都会有关于 AI 的大动作 —— 2 月发布 24Q4 自然季财报前,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 3800 亿元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5 月发布 25Q1 自然季财报前,正式发布通义千问 Qwen3 大模型;9 月中旬,The Information 报道称阿里开发了一款新的 AI 芯片;再过一周,阿里将发布新一季财报。

晚点对手产品已经推了半年,阿里现在做一个 AI 原生超级入口,晚吗?

千问团队:不晚,原因也是两点:

1. 国内还没有一款 AI 应用能够稳定突破亿级 DAU(日活跃用户),这是一个重要的体量门槛,意味着至少国内还没出现一个国民级的 AI 应用;

2. 不论国内哪款产品,客观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真正演进到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程度。大家都是基于本身的知识和优势来辅助人,而要迈过这个智力门槛,需要的不只是数据,更多依赖在理解世界、自主学习等底层架构上的突破。”

补充:一些事实和行业情况

今年 3 月,吴嘉对我们说,随着模型能力的发展,现在到了应用的爆发阶段,如果以过亿 DAU 为标准,面向 C 端用户的中国 AI 超级应用一定会很快到来,“不是 2025 年,就是 2026 年上半年。”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AI 原生应用中,豆包的 DAU 最高,5410 万;DeepSeek 2860 万,腾讯元宝 560 万(未包括直接微信里使用元宝的用户,但那更少)。作为对比,OpenAI 10 月披露 ChatGPT 全球周活跃用户超过 8 亿,以此推断日活不可能少于 1 亿,可能接近 2 亿。

晚点“对标 ChatGPT”,千问要做成什么样的产品?

千问团队:千问定位是一款能聊天、会办事的产品,能够帮用户真正解决很多实际问题。P 图本身也是需求的组成部分,但只有覆盖了用户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的大部分问题,才能走到 1 亿 DAU。

目前千问团队最重要的是怎么能够彻底去激发模型的力量,把它和用户现在和潜在、未来的需求进行更高程度的关联。

我们的主要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核心做好用户体验和口碑评价,基于模型快速进行产品迭代;第二阶段是千问和阿里各个业务的整体协同,目前千问与高德、淘宝、支付宝、闪购等都已经在做一些联合开发的工作,进展非常快,预计很快还会有大版本的更新。

办事能力指的就是能解决更复杂的任务,比如结合淘天的 AI 万能搜,千问基于过去用户的喜好习惯给用户做推荐,甚至比价;再比如用户有一个晚上想做的菜,千问能基于这个菜帮用户提前买好对应的食材。

晚点千问和 ChatGPT 的产品思路会有什么区别?

千问团队:会有不同:

1. 我们强调普通人可以随时用、免费用。目前完全不考虑收费的事,专心做好产品;

2. 我们希望 ChatGPT 有的能力我们都有,很多会快速上线,另一方面 ChatGPT 没有的我们也有,主要就是阿里生态里的各种 agent 服务,内部业务合作、协同的程度会更深。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互联网实际是封闭的,大家都把自己的资产当作最强的竞争门槛。这对于每一家互联网大公司都是一个普遍问题。

ChatGPT、Gemini 都验证了一个路径,依托模型的领先可以在 C 端产品上实现突破,这件事的本质是对模型智力的追求,我们的思考路径也是一样的。

对千问团队最大的挑战是,阿里体系下有这么多 agent,怎么基于场景把它们更好地串联在一起?用户很多需求使用的不是一个或者两个 Agent 的服务,比如说我想要规划一个团建,调用的不只是飞猪,可能还有很多支付、出行、购物等一系列能力,怎么把它们有机且丝滑得串联在一起,这个难度比较大,因为每一个 Agent 的能力成熟度不一样。

晚点什么时候确定开始做千问,谁来主导?

千问团队:产品、算法层面一直在做相关的准备工作,不是一次拍板,是个演进的过程。差不多在 2025 年夏天,阿里核心管理层的讨论会更多一些,确定阿里要投入多少资源,投入多少力度去做这件事情,国庆前是阿里上上下下对千问项目讨论最密集的时候。最终是吴泳铭做出的判断和决定 —— 阿里巴巴必须要有一个 AI 原生的 C 端超级入口。

9 月后,从北京、广东调来上百名工程师,大家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 C4 楼封闭做千问项目,现在这帮人坐的地方是三层和四层,高德扫街榜当时封闭时坐的是二层。

千问是高德扫街榜之后的又一个集团战略级项目,吴嘉是负责人,团队以智能信息事业群为主,还有很多业务都参与,包括阿里云、通义实验室、淘天、高德等,一起在做共同开发。

千问产品和大模型的对接,在产品方向上,由夸克团队和通义实验室一起针对拿到的用户数据和反馈、各种应用场景做定制化的模型训练和优化。

晚点阿里消费端 AI 的战略具体是什么样的?

千问团队:面向用户,一块是原生应用,也就是千问;另一块是原本业务的 AI 化,夸克、淘天、1688、高德、海外电商等都在做。

一些事实

半年前,吴嘉对我们说,他希望夸克成为一个对用户有用、专业、万能的 AI 产品。“我们的第一优先级肯定是让夸克现如今这么大的群体都享受到 AI 带来的价值。”

但夸克应用包罗万象。需求最大的是搜索,还有相当数量的用户会在夸克网盘里直接看剧。88VIP 有一项权益是赠送夸克网盘会员。

根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夸克的 DAU 在 2025 年 1 月为 2970 万,一直到 10 月,这个数字也只小幅增长到 3370 万,与之对比的是,豆包 9 月较前一个月就多了 850 万 DAU。一位阿里人士说,夸克的部分流量一直未被第三方数据标记,导致外部统计并不准确,目前实际 DAU 在 5000 万 - 6000万之间。2025 年,夸克关于 AI 的动作频频,上线了超级框、高考志愿大模型、AI 创作平台、AI 眼镜、AI 对话助手等。

千问团队:产品形态上,千问这样的 chatbot 和夸克的超级框,其实不完全矛盾。打个比方,肯定不是说 Google 做了 Gemini,Google search 就不重要了。

2025 年上半年,阿里当时的确希望通过夸克来尝试 AI 时代的入口。夸克有原来的用户、产品基础,而且是一款年轻人都在用的产品。随着 AI 能力的提升,我们觉得对话式 AI 助手是更好的形式,接下来阿里会重点发展千问,并把它放进夸克。夸克的定位是 AI 搜索和 AI 浏览器。

过去一两年,阿里在组织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比如闪购这场仗不是闪购自己也不是淘宝自己打。它在竞争里能站稳脚跟的本质,是集中了整个阿里所有的优势资源,明确指挥官,统一指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